处暑,新凉直万金

发现中国24节气之处暑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处暑,寒与暑的转折点

如果说立秋是暑气开始消退的日子,那么处暑则就是暑气到此中止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者,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然而在处暑时节,暑气的中止却是南北有别的,此时副热带高压的南撤以及来自北方蒙古冷空气的南下,使得北方地区秋风送爽,暑之溽热被一扫而空,暑气骤然而止,正是“新凉直万金”的初秋气象,而自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起,太阳直射点开始渐渐向赤道南移,太阳高度角及昼长的减小带来的辐射量和热量的减少也在此时彰显效应,使得温度得以降低。

对于南方而言,处暑并不意味着夏天的结束,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的南移北抬使得南方地区晴朗少雨,暑气犹在,秋老虎的肆虐仿佛盛夏热力四射景象的昨日重现,由此就造成了处暑在北为秋,在南则为夏的节气特点。

Desert mountain landscape

那么处暑的意义仅在于暑气的中止吗?如果我们将目光移向北方内蒙古高原的所在之地,我们就会发现,能够使得大陆迅速冷却降温的,亚欧大陆最强大的冷高压--蒙古高压此时已经开始形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将迅速爆发,仅需1个月就可以席卷南北,这样的速度与耗费了4个月才从华南走到华北的夏季风相比,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所以,在二十四节气中,处暑不仅仅终结了暑气,更是寒暑的转折点,这是处暑最为重要的节气意义。

那么处暑的意义仅在于暑气的中止吗?如果我们将目光移向北方内蒙古高原的所在之地,我们就会发现,能够使得大陆迅速冷却降温的,亚欧大陆最强大的冷高压--蒙古高压此时已经开始形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将迅速爆发,仅需1个月就可以席卷南北,这样的速度与耗费了4个月才从华南走到华北的夏季风相比,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所以,在二十四节气中,处暑不仅仅终结了暑气,更是寒暑的转折点,这是处暑最为重要的节气意义。

Day1
阴山,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寻找分水岭

Day 1 route graphic

呼和浩特-哈素海-南海-固阳县-白云鄂博

330公里,5小时16分

在我们的语言中,转折点通常来说有两个含义,即时刻与地点,处暑是寒暑的转折时刻,那么寒暑转折的地点又在何方呢?如果我们将目光移向蒙古高压初露锋芒的所在,我们就会发现,海拔1500—2200米,长1200余公里的阴山,横亘东西,不仅划分了农牧业的界限,更以南北分水岭的姿态划分了沃野与草原。

Aerial view of mountain landscape

阴山南北图,右侧为阴山之北,左侧为阴山之南。 制图/蔡博峰

在北为秋,在南则为夏,不仅是处暑的节气特点,更是阴山的特点,只不过阴山之秋夏更多的是对于水草物产的意寓,秋是荒漠、戈壁及半干旱的草原肃杀之秋,而夏则是水草丰美,宜农宜牧,兴发茂盛之夏。

如果我们从呼和浩特沿北二环快速路出发,经京藏高速转京银线,就能够到达前套平原的代表哈素海。前套平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阴山之间,在卫星遥感图上,这里是苍凉大地间最为璀璨的绿色宝石,从贺兰山到阴山,黄河千里奔腾而来在荒漠和草原的腹地造就了肥沃的河套平原。其中呼和浩特与包头所在的正是又名土默川的前套,在历史上,这里曾经又名敕勒川,正是北朝乐府诗中所歌颂的穹庐四野之地。

Lake at sunset landscape

摄影/杨孝

前套之肥沃,与黄河之灌溉是分不开的,呼和浩特近郊的哈素海及包头的南海,实际上都是黄河改道所形成的牛轭湖。海子,是当地对于湖泊的别称,然而海子也是对于水域辽阔的描述,比如包头南海的面积就达到了20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580公顷,与西湖的640公顷面积相比也不遑多让。

而除了黄河之外,阴山的存在,也使得前套拥有了躲避风沙与寒流的天然屏障,在冬天海拔1500-2000米的阴山成为了寒潮南下时的第一道屏障,而夏日东南季风虽然无力继续翻越阴山北进,但带来的水汽却足以在山南形成降水滋润一方土地,由此就形成了阴山以南湖泊众多,水草丰美的宜居之地。

而这种景象,往往只出现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被东南季风滋养中东部地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也是游牧与农耕的分界线,这甚至是中国历史上王朝变更,战争与和平的分界线。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下是荒漠和草原,这是气候所决定的自然规则,而我们的长城也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这是因为农耕民族的农耕生产方式最为适合正是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一旦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那么自然所能赋予的也仅仅是适合游牧的草原,如果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那么人类得到的也只能是沙漠与戈壁。

Land Rover Discovery Sport driving through desert

但是黄河和阴山一起,改变了这条规则,使得农牧的分界线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向北突进了400多公里。所以如果我们从包头的南海经过S211县道,翻越阴山,前往阴山之北的固阳,就可以在这里找到长城随着黄河与阴山一起突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证据--蒙恬所修建的秦长城遗址。

Day2 白云鄂博,天地始肃

Day 2 route graphic

白云鄂博-乌梁素海-巴彦淖尔

415公里,5小时33分

而在我们离开固原,沿白固公路前行达到白云鄂博的这一段旅程中,我们也将见证处暑三候中的天地始肃,从阴山之南到达阴山之北,从固阳前往白云鄂博,正是从水草丰美的沃野向荒漠草原前进的过程。

Desert landscape

摄影/杨孝

白云鄂博在阴山以北,既是草原,也是一座钢铁城市的所在,全世界稀土储量中的1/3都聚集在白云鄂博。实际上白云鄂博在后来的日子里名动天下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白云鄂博草原是《草原小姐妹》故事的所在地,也是包钢的铁矿采集地和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区。

这里的草原分为干草原、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而其中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占据了草原面积的63.8%。处暑三候中的天地始肃所描述的正是这样的秋主肃杀,草木凋零景象,在处暑时节,冷空气的南下更使得这片草原肃穆凝重。

Land Rover Discovery Sport parked in steppe with horses in the background

而白云鄂博的干旱也的确符合了天地始肃的描述,白云鄂博地区年降水量仅200余毫米,非常干旱。但在历史上,白云鄂博却是个富饶的地方,这种富饶不在于水草之茂盛,而是在于白云鄂博矿产的富饶。

白云鄂博的名字是由白云鄂博铁矿的发现者丁道衡先生根据蒙语“富饶的敖包”翻译过来的,在此之前它的名字是“白音宝格德”,是富饶的神山的意思。最为神奇的是,丁道衡先生在1927年是通过十几公里外的目测发现了白云鄂博,当时他在远方遥望神山,以地质学家的敏感察觉到了这座神山的与众不同,进而通过实地的考察找到了现在的白云鄂博铁矿。

但白云鄂博铁矿的存在却并不是一个秘密,在《旧唐书》中白云鄂博就曾经被记载,那时候它的名字是“铁山”,而白云鄂博的本名更加证明久居草原的蒙古人也曾经发现过白云鄂博的秘密。

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拥有白云鄂博的蒙古人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就从未对白云鄂博进行过任何有效的利用。在历史上草原民族从未停止过对于铁器的渴望,终明一朝,蒙古草原始终是“禁铁之地”,蒙古人通过各种手段都没有得到过足够的铁,如明末时期成吉思汗的后裔林丹汗号称控弦四十万,然而实际上他并没有多少铁器,手下的蒙古铁骑与其说是骑兵倒不如说是乞丐。

那么又是怎样的原因使得蒙古人在生死存亡之际依旧不能从白云鄂博获得矿产呢?这其中固然有白云鄂博被蒙古人视为神山不能妄动的原因,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是干旱缺水且偏僻难行的地理环境使得白云鄂博无法被蒙古人所利用开发。天地始肃是处暑的节气特征,也是阴山北侧首当其冲与冷空气相遇的白云鄂博缺水干旱而自有的肃杀萧条。

Mountain lake landscape

摄影/杨孝

处暑三候,除了天地始肃之外,还有一候鹰乃祭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虽然是中国最早结合天文地理物候知识的农业历法,也常常被用来解释节气,然而孟子早就有言在先:“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孟子自己都觉得《尚书》这本书是不能完全相信的,比如他读《武成》这一篇,实际上就肯相信两三页。

所以节气虽然可以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来寻找根源,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得到正确的解释。比如鹰乃祭鸟这一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做出了现在大部分人都不会相信的解释,或者说这种解释夹带了当时作者微言大义的理想寄托所以显得难以置信:“鹰乃祭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

那么祭鸟又是什么呢?在通常的解释中祭鸟指的是鹰捕捉鸟类却不即食,而是如同祭祀一样陈列摆放在地面上,为什么在处暑时节先民会观察到这种现象呢?

如果我们纵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则会发现,“祭”不是单一存在的。在雨水节气,水獭这个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之为“水狗贼”的小动物会祭鱼,在霜降节气豺还会祭兽,很显然鹰,獭,豺并非仅就食于节气,而是节气所代表的恰恰是食物富足,动物出没之时。

在处暑,如果我们从阴山之北的白云鄂博沿着白固公路,京藏高速前往阴山以南的乌梁素海,就会发现自春季迁徙至此繁衍生息的疣鼻天鹅已经做好了迁徙的准备。对于疣鼻天鹅来说,它们春季迁徙至乌梁素海,3月底4月初开始产卵,种族开始壮大,在处暑后,幼鸟初具飞行能力之后,群体的换羽也已经完成,正是南迁进入最后倒计时的阶段。

从疣鼻天鹅的南迁我们可以发现,鹰乃祭鸟这一现象被先民得以观察记录,最为主要的两个原因正是鸟类繁衍生息后的食物富足以及南迁的需要,如生活在内蒙的高山兀鹫虽然不需要迁徙但食物的富足使得它们的捕猎机会大大增加,而需要迁徙的其他猛禽也因为群体的迁徙而大规模出现。这就是鹰乃祭鸟的秘密所在。

Day3 后套平原,本不可能的五谷丰登

Day 3 route graphic

巴彦淖尔-磴口县--乌海

157公里,2小时25分

在“鹰乃祭鸟”和“天地始肃”之外,处暑还有一候,正是象征着五谷丰登的“禾乃登”,如果我们从乌梁素海沿着世纪大道,S212县道前进,转入京藏高速和S312省道,就可以见证处暑时节的丰收时景,只不过在后套平原巴彦淖尔和五原,这种丰收,在五谷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代表,那就是向日葵。

Land Rover Discovery Sport driving through desert

处暑时节正是位于后套平原的巴彦淖尔和五原县向日葵丰盛的时节,这里有全国四分之一种植面积的向日葵,产量占据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处暑时节,五原县的葵花节正是对于向日葵盛开的庆祝。

Desert landscape

摄影/杨孝

如果我们将目光移向高空,以鸟瞰大地的方式去观察这里,就会发现,后套地区是由三大地貌单元——阴山、黄河与乌兰布和沙漠共同缔造的富饶之地,自巴彦淖尔向磴口县前进,更可以见证到沙漠与河流的壮观相遇。

河套平原赋的丰饶是禾乃登的先决条件。在黄河和阴山的作用下,河套平原突破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限制,成为内蒙古最重要的农耕区和商品粮基地,这一点在前套平原的表述中已经足够。

Aerial view of landscape

摄影/王学东

然而当我们继续俯瞰大地,又会发现,后套平原居然出现了江南水乡般阡陌交织、河渠纵横的画面。在最初,所谓的河套平原,实际上并不在此,而是专指300余公里外的宁夏平原,在150余年前,如今万顷膏腴的后套平原还是一片不毛之地。

Land Rover Discovery Sport parked in desert

那么又是怎样的原因改变了后套,使得这里出现了巴彦淖尔市年粮食产量250万吨以上的禾乃登的盛况呢?在这里,我们追溯历史,与被冰心称之为后套民族英雄,中国地学会创始人张相文为之作传的王同春相遇。

Finger pointing at book page

摄影/王宁

1850年,乌兰布和沙漠在磴口入侵黄河支流乌加河,黄沙截断的河道占据了原来的南方高地,由此使得北岸的荒原灌溉成为了可能。而此后来到磴口县成为渠工的王同春也开始了他壮阔的一生。

自20岁开凿“四大股渠”后,嗜水利若命的王同春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开凿了清末后套“八大干渠”以及270多条支渠和无数小渠,总计长度超过4000公里,灌溉土地110万亩,这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不管是长度和灌溉面积都远胜都江堰,而与李冰父子不同的是,王同春即无官方背景,又无现有河道可以利用,这是一个人和一群人以民间力量和人力在沙漠荒原中开凿水利,改变世界的故事,没有王同春就不会有后套之富饶,更不会有在处暑时节与我们在此相遇的禾乃登。

 

摄影:孙一文

出品:中国国家地理

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自驾TIPS

翻越阴山,是与沙漠、戈壁及荒漠草原相遇的旅程,发现神行非凡的全地形反馈适应系统将以更为优化的方式让旅途快意驰骋。此时记得将车辆调至草地/沙砾/雪地模式哦。

在磴口县的柳拐沙头,沙漠与流水在此相遇,如果想要一睹究竟,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沙丘的翻越穿行工作,发现神行的全地形进程控制系统可以在1.8-30公里/小时的低速范围内工作,让车辆控制在舒适、匀速状态,让驾驶员能够专注于转向并寻找穿越障碍物的路径。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Land Rover and 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bad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