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飞雪引春风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立冬,冬日建始

Aerial view of trees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时冷空气的南下,给北方带来了一个水始冰,地始冻的初冬世界,而在南方,温度的改变在塑造着三秋尾声颜色的同时,也以万物收藏的态度谱写着节气之歌,我们的立冬之旅,正是追逐着三秋的尾声与万物收藏的静谧,发现着立冬的脚步。

Day1 荡舟红杉,向秋作别

Day 1 route graphic

巢湖-皖南318-宁国

6小时27分钟 291.6公里

米,是百味之本。在安徽的巢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稻米的种植。巢湖流域丰沛的雨量,密布的河流和肥沃的土壤,使得巢湖流域自明清开始,就成为了优秀水稻的产地。

根据史料记载,巢湖流域水稻品种繁多,达到了数十种,仅在巢县,就有红稻8种,白稻9种,糯稻13种,而命名方式更是精彩纷呈,令人食指大动,比如白稻中的银条稻,正是“粒尖瘦如银,做饭松而香”,又比如糯稻就有羊须糯、虎皮糯、柳条糯、马鬃糯、红芒糯等入口软糯,形态各异的优秀品种。

补冬,是立冬节气的头等大事,在补冬的诸多食物中,饱含支链淀粉和热量的糯米,在立冬不仅为百味奠定了根本,更以糍粑的形式,成为了徽州的生活之本。

Aerial view in trees

从巢湖沿着被称为“皖南川藏线”的江南天路到达休宁,就可以享受这种立冬时节的美味,然而在此之前,沿着这条天路变换的时景,则是一种不能错过的立冬景致。温度的下降,让秋和冬的接力,有了秋叶变换这个色彩的证据,从北向南,从似火秋红到青红相继,这正是立冬时节的冬风从北方寒冷的冬,向南方柔和的秋前进的旅程。

Aerial view of boat on river

从蔡村镇到汀溪乡,从汀溪乡到桃岭,从桃岭到方塘落羽杉湿地湿地公园,随着山势行走的,除了宛如心电图一般起伏蜿蜒的山间公路,更有如画般的秋冬林海。在方塘落羽杉湿地湿地公园,拦坝蓄水形成的两千余亩水中落羽杉静静矗立,原产于北美的耐低温、干旱、涝渍和潮湿的落羽杉在碧绿的秋水中红妆旖旎,这正是立冬时节,冬日初临时节独有的,短暂的,令人惊艳的南国景色。

而在不远的宣城,另外一种大地之美也在立冬开始了它的颜色,这就是青檀树,从立冬开始,表皮纤维细密规整、成浆率高的青檀树就在匠人的手中迈出了它“纸寿千年”的第一步。

Discovery lettering

使用青檀皮和秋冬收获的沙田稻草为原料的宣纸,以“墨韵万变”的润墨性使得中国人的书画艺术有了种种可能,虽然仅有黑白,却能“墨分五色”,以焦、浓、重、淡、清的技法建构出一个灵动而富有神韵的世界。

Aerial view of rice paper drying

在宣城的泾县,“晒滩”是制作宣纸时独有的景观,在背风向阳的山坡,将造纸的原料铺放在大小不一的石块之上,利用石块的凸凹和间隙完成材料的晾晒和沥水,经过108道复杂的工序,以种种专注细节的匠心工艺,最终造就的正是“此物只在此山中,泾县之外无宣纸”的在地特产。

这种在地特产,即是地理的:优秀合格的宣纸,只能以泾县及周边少数几个地方的稻草和青檀树皮为原料;也是工艺的:复杂的工艺和工序使得复制的难度成倍增加;更是时节的:在择地的同时还要择时,在最佳的时节收获原料完成整套工艺。

Day2 山水探冬,徽州盆地

Day 2 route graphic

宁国-歙县渔梁坝-休宁-黄山

3小时18分 212.1公里

立冬是水始冰的时节,此时北方“水面初凝,未至于坚”,而南方之水,却依旧徜徉游走于山岭之间,谱写着一曲又一曲“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的高山流水,自宁国沿溧黄高速和京台高速一路前行,在徽州的山水之间,充满着诗意和传奇的新安江如血脉般流淌在徽州这片多山的大地上。

Land Rover Discovery with boat attached

徽州多山,最为有名的正是黄山,然而往往让人大吃一惊的是,徽州实际上是在黄山山脉的延伸古黟盆地之中,在这个盆地中九华山、黄山和天目山等众多山地纵横交错,形成了徽州多山的局面,而丰沛的降水又给徽州带来了密集的河网。徽州就是这山水之中的人间。

Aerial view of town
摄影/李文博

然而与中国人诗意生活中的山水人间所不同的是,这里险阻天成,河流和山岭分割出来的正是一个又一个交通不便的,贫瘠的山间盆地,正是“万山环绕,路皆鸟道”,在这个山水人间,没有大陆,只有群岛。地狭人稠,想要谋生,只能外出,这是徽州令人无奈的地理环境,然而正是这种地理环境催生了举世闻名的徽商。

Aerial view of road

而徽商的秘密正是水的秘密,没有密集水系的新安江就不会有“一府六县”的徽州也不会有徽商。如果有一张地图,我们就会发现,新安江这条江河的长龙在下半段被称为富春江,而在尾部则被称为钱塘江,徽商正是以新安江为通路,完成了对于命运的改变,歙县的渔梁坝是新安江上重要的水路码头,它横断江河,造就改变,是徽州人来往江浙的水上要道,既是徽州人梦开始的地方,也因为水利规模之大被称为“江南都江堰”。

在立冬时节,我们不仅可以沿着新安江一路到达江浙,更可以溯源而上,在新安江发源地黄山市寻找立冬时节“地始冻”的魅力。立冬之后,就是黄山迎来降雪的时节,与访客如云的其他季节相比,冬季是黄山的“静季”,然而自然往往就是选择无人打扰的“静季”,才会将魅力尽情的绽放。

Mountain landscape
摄影/范然

立冬之后,到小雪之间,是黄山初雪到来的时节,而此时,也正是最适合欣赏黄山云海与日出日落季节的开始,此时在黄山之巅,层积云的高度开始降低,旧日温暖时节层积云笼罩峰顶的景象为之大变。站在峰顶,云海在脚下,日出与日落就在眼前,而当降雪来临之际,雪松与奇峰交映成辉,冰雕玉彻如天上人间,正是“黄山四季皆胜景,冬雪堪称最销魂”。

Day3 飞雪春风,鉴湖故城

Day 3 route graphic

黄山-新安江山水画廊-绍兴鉴湖

4小时29分,298.8公里

新安江的流淌将徽州人的梦带向了远方,也将徽州的物产带向了江浙,当我们沿京台高速,杭瑞高速一路前行,拜别新安江山水画廊之后,就能来到巢湖糯米集聚的地方,这就是绍兴的鉴湖。

Aerial view of Land Rover Discovery on road

绍兴以黄酒天下闻名,在这里,来自巢湖之滨的上等糯米化形为酒,变软绵为刚劲。黄酒发源于中国,是中国最古老的匠心物产之一,黄酒之匠心,在于不疾不徐,在于它是一种慢下来的物产,因为只有在特定的慢下来的时光里,才会有着最为醇厚的绍兴黄酒,它等待的既是一个季节,也是一季好水,这,就是鉴湖的冬酿。

Rice wine being stored in clay jars
摄影/董建成

慢,是冬酿所有秘密中最为迷人的所在,在立冬时节,鉴湖慢下来的“静水”的到来,让优秀黄酒的酿造成为了可能,在等待了三个季节之后,冬酿终于在此时开始了。在鉴湖,冬季缓慢流动的“静水”赋予了绍兴黄酒水质的保证,湖水流动速度的减缓,使得鉴湖水下和湖岸的泥炭层能更为有效的吸附水中的杂质,而来源于南部山区溪流的鉴湖之水,在到达鉴湖之前就已经被层层的沙石岩层所过滤。

当“静水”与巢米,酒曲相遇之后,通过冬季低温下的慢发酵,以及别具匠心的工艺,绍兴黄酒终于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四者合一中成为了黄酒中最为耀眼的存在。

然而这仅仅是绍兴黄酒的第一步,以陶土酒坛和地下酒窖窖藏的黄酒,是需要光阴的慢慢打磨才能最终成型的,在时光的流淌中,黄酒的酒精度慢慢下降而酯香却在点滴积累,这正是时光慢下来的味道。

Boat going under bridge
摄影/董建成

一如绍兴的古桥,不管是春花秋月,还是冬季的静谧时光,乘一艘江南乌篷小船,荡舟于江河之上,看白墙映画,赏时光漫步,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慢下来的享受,在绍兴这个万桥之城,每一座石桥都是时光留下来的印记。

绍兴是河网密集的城市,如果说河流是绍兴的血脉,那么桥梁就是这个城市的骨架,绍兴现存古桥六百余座,几乎涵盖了中国古桥所有的类型,不仅有常见的拱桥、廊桥、梁桥更有八字桥这种中国最古老的立交桥,在古桥之外,绍兴的桥居然超过了一万座,而举世闻名的水城威尼斯,根据不完全统计,也不过四百余座而已。

“飞雪引春风,轻舟入故城”,当冬日到来之时,在慢下来的时光中,一场旅行,即是向秋的告别,也是向春的前行。

 

摄影:吕雷亮

科学指导: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地理学会

自驾TIPS

皖南川藏线多陡坡山路,发现神行标配的路虎陡坡缓降控制系统(HDC) 是路虎研发的专利技术。它通过保持恒定车速,并对各个车轮分别施加制动力,协助驾驶员提升车辆下陡坡时的可操控性。

在山道及弯道行驶过程中,发现神行的抬头显示系统可以将关键车辆数据如行驶速度、挡位和导航方向显示在挡风玻璃上,从而避免分散驾驶员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Land Rover and 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bad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