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秋寒露重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寒露,露气寒冷

寒露时节,冷空气的南下,以及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的迁移,使得温度进一步下降,而露也经历了从白到寒,几乎要凝结为霜的过程,正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之后,就是重阳。重阳是与寒露息息相关的节日,寒露时候降水的减少和积雨云的退散,为重阳的登高望远提供了气象条件,而寒露之寒,又使得上古先民在此时登高祭祀,以求能够躲避寒冷带来的灾难与疾病,从而“消灾辟邪”。

摄影/杨刚

从“楚昭王绝地天通之问”确定了秋祭重阳的时间,到楚人屈原第一次以“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提出了代指“天有九重”的“重阳”二字;从《山海经》中人神以高山与巨木作为天梯相通,再到先秦的火神崇拜;从《离骚》中“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幃”对于茱萸的记载,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对于菊的描述。围绕着寒露的种种上古习俗融汇在一起,缔造了重阳这个重要的节日。

由此,我们的寒露节气之旅,正是追寻着节气与节日的足迹,寻找着寒露与重阳。

Day1 开封,天作人合,菊有黄华

开封-青天河-晋城
254公里,4小时45分

寒露有三候,鸿雁来宾、雀入水为蛤、菊有黄华。寒露时节,秋寒露重,大雁及其他鸟类的南迁进入尾声;有着鸟雀羽毛花纹的蛤蜊因天文大潮而开始频繁现身,鸟雀的消失及蛤蜊的出现让人误以为“雀入水而为蛤”,而菊,则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作为寒露和重阳共同的特征,我们的节气旅行,也正是从“菊有黄华”开始,在开封寻找菊的踪迹。

中国是菊花的故乡,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菊花的文献记录,菊花原产于中国,并且主要起源于湖北、安徽及河南等地,而菊花培育的大成者,正是开封。《东京梦华录》就曾记载其中“重九都下赏菊,菊有数种,无处无之”的繁盛景象。

摄影/许兆超

开封人养菊,始于北宋,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成就最高的帝王,宋徽宗不仅在书画自成一体,以工笔画和“瘦金体”独树一帜,更在园艺上匠心独具,培育出了名为“不出宫”又名“御爱菊”的小朵银色菊花。

而自宋徽宗始,对于菊花的热爱让开封这座千年古城焕发了别样的生命力,开封培育的菊花,不仅色彩多样,更在规模与体型上令人震惊,不仅有身高超过7米的巨型菊花,还有创纪录的单株三色,开出过3080朵花的大立菊,花艺专家和民间的爱好者在此相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菊花培育史上的辉煌,在寒露的开封,我们所见证的正是这一菊花盛世,菊不仅仅有着黄华,更以千姿百媚的花色花形为开封增添着城市的色彩。

寒露,是秋寒的象征,随着秋意的愈发浓厚和温度的下降,在“菊有黄华”之外,还有一种深秋的颜色令人沉醉,这正是红叶,当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消退之时,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开始原形毕露,终于带来了缤纷的红叶之秋。

如果我们从开封出发,一路沿连霍高速,原焦高速转晋新高速,省道S306及S237,便可尽享太行红叶的灿烂,每年寒露,青天河正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之时。然而红叶之红,在自开封向青天河及晋城前进的的太行山间,却并非最为耀眼夺目的颜色。想要发现真正的太行之美,就要将目光投向太行山本身。

Day2 太行,此时立在最高山

晋城-东冶镇磨滩村-平顺县
270公里,5小时

太行山以万仞之势崛起于平原之上,自古便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今战争的聚焦点,被称之为“天下之脊”,在通常的山脉审美认知中,高度是一切的前提,高度造就了世界上14座8000米雪峰的闻名天下,造就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带有雪峰和雪线极高山的人人向往,然而对于太行山来说,海拔1200-2000米的高度,并不足以使太行称之为高山。

摄影/马宏杰

但太行的美,却不仅仅在于拔地而起的海拔高度,太行的形象应当是伸展万里的山体长城,如果我们有一张立体的地图,就会发现,作为中国第三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八百里太行山横刀立马,如长墙般屹立于华北平原之侧。

而组成这堵长墙的赤红崖璧,在水平方向上的延绵不绝则是更令人叹为观止的独特壮丽景观。这正是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齐名的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的“嶂石岩地貌”, 被称之为“百里赤壁,万丈红绫”,百里和万丈是水平方向的绵延不绝;而赤壁、红绫则是对于山体颜色的描述。

在寒露与重阳的习俗之中,必不可缺的正是赏菊与登高。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贬谪到朗州桃源县时,曾在中秋登高望远,写下了千古名句“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中秋之后,正是寒露,在诗人的眼中,月光如同寒露般坠下,而万里无云,天空澄净,这正是对于中秋之后到寒露时节气象的写照。然而就“此时立在最高山”而言,那么我们的寒露节气之旅,又何以选择太行山作为登高之处呢?

摄影/杨孝

如果我们深入太行山腹地之中,我们就会发现,北高南低的太行山正是由深切的山谷和悬崖所构成的,这种地势在视觉上呈现了壁立千仞的感觉,与传统山势平缓的名山相比,更加险峻陡峭。

在没有海拔概念的时代,先民们衡量高山的标准正是以站立在山脚之下仰望山高的方式进行的,在浩瀚如烟的诗词中,我们能够找到的也只是对于山势的形容,而非具体的数据。杜甫说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说峨眉山“西蜀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但泰山与峨眉山之高,却如同千古之谜一般,直到近代才得到准确的测量与解答。

所以在传统意义上,山的相对高度,也就成为了衡量高山的标准。壁立千仞的太行,也正因为在视觉上比真正的五千米高山更为险峻而成为了彼时节气与节日中的高山,正是:“秋风猎猎汉旗黄,晓陌霜清见太行。车载毡庐驼载酒,渔阳城里作重阳。”

摄影/秦红宇

寒露三候中“雀入水为蛤”。讲述的是雀少而蛤开始渐多的水边景象,在太行山,水和壁立千仞的崖璧也带来了另外一种壮阔的景象,那就是曲流峡谷(曲峡)。如果我们从晋城出发,沿着晋阳高速和阳济线一路到达东冶镇磨滩村,就会与沁河造就的百转千回的壮丽曲峡相遇。

曲峡是由曲流,也就是河流深切而成的。当地壳抬升时,在早期古平原之上已经形成的曲流继续下切,就形成了曲峡,而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巨大高差,又使得太行山脉中持续稳定降水所孕育的主干河流如沁河、丹河、淇河、拒马河、浊漳河等能够以强烈的流水溯源侵蚀作用切穿太行山脉的主脉,由此就使得太行山脉成为了中国曲峡发育最为完好的地区。

Day3 从寒到露,穿行在挂壁公路之中

平顺县-阱底村-林州太行大峡谷-安阳
137.7公里,4小时14分

“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不畏奔腾急,其如转折多。”明代诗人谢榛虽然不曾发现曲峡的成因,但对于太行的河流却做出了精准的描述,正是转折的曲流,使得太行的壁立千仞更为壮观形象,当我们沿着太行山脉中的河流一路北上,到达平顺县后,又会在此见证另外一种壁立千仞的太行形象,那就是挂壁公路。

摄影/单之蔷

太行多绝壁,一条条深邃的大峡谷,两边全是刀劈斧削的直立绝壁。开不成环绕而上的盘山公路,人们便将公路修成隧洞,穿行在绝壁之上。这种路若隐若现,如挂壁上,便有了“挂壁公路”的美称。其中最具盛名者,正是河南省辉县市的郭亮公路。

在太行之中,郭亮公路并不是唯一的挂壁公路,实际上最早开通的郭亮公路也只是七条挂壁公路中耗时最短的公路,与郭亮的耗时6年相比,从1962年开凿到1991年的锡崖沟可谓是挂壁公路开凿时长中的冠军了,其断断续续的开凿时间竟有30年之久。

然而不管是哪一条挂壁公路,都是太行山险峻高耸的见证,从平顺县出发,沿着平龙线和古石线,就可以到达太行七大挂壁公路中的阱底挂壁公路。挂壁之美在于挂壁之险,而挂壁之险则来自于太行山之万仞之势,行驶于万丈悬崖的挂壁公路之中,遥望远处平整的地面,很容易就得到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太行之高的确是与众山所不同的万仞之势。

摄影/单之蔷

而当我们继续前行,前往林州的太行山大峡谷之时,又会在此处见证太行山的峡谷之美,值得一提的是,太行山大峡谷以大起大落、大空间大节奏形成的雄伟景观并不是以一段峡谷所建构的,而是在于以河流和山谷为脉络所形成的峡谷群,这种峡谷群以谷深可达千米以上的深谷,与犹如铁壁铜墙的陡崖绝壁一起,造就了中国十大最美的峡谷之一。

总体而言,南北绵延800多公里,东西宽达200多公里的太行山,东部面向华北平原的这一面是陡壁,西面与黄土高原相接的则是平缓的高原,这种地势,又使得太行山西北坡因为冷空气的焚风效应,呈现出西北温度低于东部的现象,从开封折返回到安阳,正是经历了从寒到露的情景,即西北为寒,而东部为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无过于此。

自驾TIPS

如今的挂壁公路多已经成为景区,无法自驾行驶,如果偶有开放,行进其中,发现神行类似于定速巡航系统的全地形进程控制,可在1.8-30公里/小时的低速范围内工作,让车辆控制在舒适、匀速状态,让驾驶员能够专注于转向并寻找穿越障碍物的路径。

在探访峡谷和曲流,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之时,发现神行的轻量化悬挂系统,采用先进的液压减震缓冲技术,可全面降低行驶时进入车舱的噪音,也可以提供给驾乘者平滑的舒适驾乘感受。

摄影:耳东
车辆:白寅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