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柿柿如意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霜降,露凝结为霜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从白露开始,温度的持续降低,使得白露变为寒露,而寒露则进一步凝结为霜。

霜是综合因素下造就的气象现象,在寒冷季节晴朗无风或者微风的夜晚,温度较高的空气与温度较低,表面积较大,散热较快的树叶、草木、地面等相遇,经过充足时间接触后,冷却的空气就会析出多余的水汽,进而在树叶、草木、地面等附着物上凝华为冰晶进而形成霜。

Close up of persimmon

初霜的到来,既是秋收的结束与冬藏的开始,也是秋色最后的呈现,低温有利于植物液泡中花青素苷的合成,而花青素苷则使得秋拥有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红色,只不过在霜降时节,最动人心的色彩,却来自于累累硕果的收获,那就是被称为凌霜候的柿子。

我们的霜降节气之旅,也正是追寻着初霜的到来,在酬报万物的收获中一路前行,既寻找着秋收的喜悦,也迎接着节气的变迁。

Day1 造山,造秦岭,造巴山,造就一个无霜的四川

Day 1 route graphic

达州-巴山大峡谷-万源

7小时12分 253.3公里

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说的是豹子开始捕猎食物,草木凋零,虫子也不再出现。草木的凋零,代表着农业生产,也正是秋收的结束,豹子的捕食和虫子的消失,正是冬藏的象征。

所以霜降是和农业生产休憩相关的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第一次霜降的日子成为初霜日,一年中最后一次降霜的日子成为终霜日,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称为无霜期,无霜期越长,适宜耕种收获的生长期也就越长。

一般来说,无霜期的长短是与纬度和海拔相关的,在像海南这样低纬度低海拔的地区,更长的无霜期带来的正是更加丰富的物产。海南地处热带北缘,因此终年无霜。然而在热带之外,还有一处地方,每当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把霜冻区一直推进到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时,这里却无霜无冻,成为了一个远离霜冻之害的比南方更南方的大暖盆,这就是四川盆地。

Aerial view of buildings in mountain landscape
摄影/黄健

四川盆地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地形性孤立无霜区,而世上这仅此一处,被日本地理学家称之为世界奇迹的,正是造就了秦岭和巴山的造山运动。环绕四川盆地的高达1500-2000米的山脉,不仅造就了封闭的盆地,更成为了来自北方的西伯利亚冷空气进入四川的重重障碍。当厚度与山脉高度近似的冷空气始终无法进入四川盆地之时,天府之国就这样出现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造山运动是个遥远而陌生的名词,造山运动因何而来,如何而去?在地理的世界中,造山运动的证据与痕迹是深藏山体之内或地表深处的,更何况要回答这些问题,既需要科学的知识,又需要足够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建构形象。然而在四川盆地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无霜区,当我们从达州出发,沿着包茂高速转S202省道,在巴山大峡谷,就会与造就四川无霜区的造山运动,有着最为直接直观的相遇。

Aerial view of mountain river
摄影/黄文志

在2.4亿年前,印支造山运动使得扬子板块由南向北与华北板块冲撞聚合,自此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大陆,与此同时也开启了秦岭的中央造山带的造山运动。地壳的挤压,形成了秦岭造山带中唯一南向的褶皱带,而达州宣汉县前河这条大河的存在,又以垂直切割的方式切开了大巴山,在造就大峡谷的同时,也将褶皱,这个2亿余年前造山运动的痕迹完整的展现给了我们。

Close up of cliff face
摄影/刘乾坤

地球是充满奥秘的,这些奥秘往往需要许多人毕生的研究与探索才能找到答案,然而在70余公里的巴山大峡谷中,地球却倾尽所能,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展示着它的奥秘,但是即便是今天,想要欣赏这地球2亿年造就的壮阔画卷依旧需要一种发现的精神去发现高山峡谷间的秘密。

Day2 秦岭,唯有中国有南北

Day 2 route graphic

万源-西安

5小时36分 361公里

秦岭,造就了四川的无霜区,然而秦岭对于中国的影响,不仅止于此。当我们从巴山大峡谷翻越大巴山后,自包茂高速从万源一路向西安前进的路途中,我们不仅将穿越广义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更会与霜降在此相遇。

Mountain landscape
摄影/叶君

秦岭—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是秦岭与中国其他山脉的最大不同。而这条南北的分界线,也是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最大不同之一,因为作为国家而言,除了中国有着明确的天然地理界线之外,其他国家都是只有南北之概念,没有南北之事实。比如划分美国南北的梅森—迪克逊线实际上只是一条基于北纬40度的人造分界线,唯独在我国不但有强烈的南北方意识,更有比较公认的地理界限。

Illustration of mountains
出自《中国国家地理》陕西专辑

1959年,在全国自然区划分之时,秦岭—淮河线成为了划分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这条界线的长度近1800千米,基本贯穿了我国东部地区。在后来的日子里,因为秦岭南北气候的差异,秦岭—淮河线就成为了广义上中国南北的分界线。

就地理与气候的因素而言,秦岭—淮河线作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是当之无愧的。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秦岭的北坡更为陡峭,而南坡则较为平缓,在秦岭之北,拔地而起的秦岭阻挡着秋冬时节冷空气的南下,而在秦岭之南,由于山势平缓,春夏之时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则可以徐徐前进,深入北方,由此就造成了北方干旱寒冷,南方湿润温暖的气候差异。

冷空气的南下是霜降节气到来的根本原因,而分界南北的秦岭,则以南北不同的山势使得初霜的到来出现了时间与强度的不同,这种不同,进一步造就的正是农业生产方式及作物栽培种类的不同。

Aerial view of wheat fields

然而至为有趣的是,秦岭所分界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南北,更是陕西的南北。陕西不仅仅是黄土所建构的高原之省,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拥有南北两种景观的省。按照自然环境与人文文化的属性,秦岭应是北方省份陕西与南方省份四川的分界线,但实际上,属于陕西的汉中盆地就位于秦岭之南,由此就造就了陕西一境之内茶园、橘园、稻田、苹果园、枣园、麦田皆有的景象。霜降收稻,正是这一穿越之路上最为应季的景观。

Man in grain field

至于为什么秦岭之南要归属于陕西,个中缘由还是要由封闭独立的四川盆地说起,作为物产丰厚的天府之国,自古以来蜀地的常态就是割据,而秦岭的地势无疑有助于这种割据的滋生,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要跨过秦岭,以陕南的行政管理统合四川。由此,陕西便成为了南北汇聚的地方,而我们的节气之旅,也正是由南向北,寻找着初霜的到来。

Day3 草木摇落露为霜,与凌霜候相遇

Day 3 route graphic

西安-富平-党家村-黄河龙门古渡

3小时44分 263.3公里

露凝结为霜,是霜降节气最大的特点,根据全国霜冻分布图,我国常年10月初霜冻南界线分布图,以及《近 50 年陕西省无霜期的变化分布》研究,在霜降时节,陕西铜川一带将迎来初霜,而在铜川附近的富平,柿子这个霜降最为应季的食物,也迎来了它的丰收。

Land Rover Discovery in persimmon orchard

柿子,是中国原产、主产和优生的独特水果,从“多柿之秋”到“柿在人为”再到“柿柿如意”,如今柿子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符号的象征之一。

柿树,又名凌霜候,明人赵善政在他汇集平日见闻及与宾客所谈论内容的笔记《宾退录》中曾经这样记载过“凌霜候”这个名字的来由:明太祖朱元璋尚未显达之时,行至一个村庄,粮草耗尽,饥饿难耐的时候在一堵残壁处见到了一株结满柿子的柿树,由此得以饱餐,数年后他再次路过这里与这株柿树相遇的时候,便脱下了身上的红袍封其为“凌霜侯”。

Persimmons

这个名字的来历,并没有太多的考证支持,然而从政策上来说,明初也的确大力推广过柿树的种植,朱元璋念及老家安微灾多民穷 , 劝告风阳滁州卢州和州百姓,每户种桑枣柿各200,用以脱贫,这说明朱元璋对于果树的经济价值和粮食价值是有充分了解的,正是:“丰年可以卖钱,歉年可当粮食”。

柿子的品种多达300余种,除了可以直接使用的甜柿之外,大多需要脱涩,把涩味的来源单宁由可溶性单宁转化成不溶性单宁,这也就是通过晾晒使得单宁氧化脱涩的过程。

富平,是中国柿子生产加工的集大成者。每逢霜降,这里便是硕果累累的柿子海洋。而通过脱涩精制的柿饼,更以表面附着的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白霜迎接着霜降的到来。

Baskets of persimmons

与此同时,在司马迁故里韩城的党家村,节气也以另外一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自富平沿京昆高速,经汉太史司马迁祠,所到达的正是堪称中国古民居文化的翘楚的党家村。党家村比之山西大院,最为特别的正是村落的选址。

党家村位于秦岭之北,地处黄土高原东西走向呈“宝葫芦”状的狭长沟谷中,黄土形成的高达30到40米的塬台如屏障般在党家村的北部阻挡着南下的冷空气,而在南部,村落则以平缓舒展的身姿最大限度的迎接着阳光的照射。在寒露时节,当我们自寒冷的塬上走到温暖的塬下,除了感受到节气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冷暖变化之外,还能够欣赏这个集文化、民俗、建筑、历史等于一体,融合陕、晋、豫、冀、京,甚至南方的云贵与江浙特色的古村落之美。

在这里,四合院组成了村落的主体,而屹立在村中的文星塔,随处可见的门楼、门楼两侧墙砖上的诗词与图案,则在细节之处彰显着村落的文化内涵,这正是与韩城文风昌盛的历史一脉相承的。历史上,孔子门徒子夏曾在韩城“教衍西河”,而党家村中也曾多有举人,秀才出现,正是笑谈中的“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

Aerial view of bridge

而“鲤鱼跳龙门”的寓言故事也发生于此,当我们沿着党家村继续向黄河前行,在霜降节气,黄河秋汛的结束,使得山西民谚中“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黄河龙门古渡激流趋于平和,正如霜降这个节气一般,送走了欢快璀璨的秋,迎来的正是平静沉默的冬。

自驾TIPS

霜降是柿子丰收的节气,此时充分利用发现神行的充足空间则可以获得最大的丰收喜悦。

无论是翻越巴山、秦岭,又或者是前往黄河古渡,发现神行的陡坡缓降控制系统都是行路的得力助手,它通过保持恒定车速,并对各个车轮分别施加制动力,协助驾驶员提升车辆下陡坡时的可操控性。

 

摄影:吕雷亮

科学指导:中国地理学会 中国国家地理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Land Rover and 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bad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