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此处不知人间有尘暑

发现中国24节气之大暑

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是我们对季节的感知,是先民们对自然科学的不倦探索,这一次,我们在感知季节的同时,以自然科学与自驾旅行的方式发现中国的24种不同面孔。

大暑,炎热之极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热于小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暑时候,正是副热带高压肆虐之时,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来自赤道的暖性气团下沉,加剧了空气的增温,这也就是为什么夏天会更加炎热的原因。而此时由于太阳直射北半球的升温作用叠加,大暑已经是一个全国大部分地区暑热难当的时节了。

说到暑热,不得不提的就是伏天,所谓伏,是指隐伏避盛夏的意思。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伏日的开始,在2018年,伏日开始于7月17日,从7月17日到7月26日正是初伏。

Climbers in Dashiwei Tiankeng

大暑三候中的“土润溽暑”正是对暑气湿热蒸腾的描述,东汉王桀有《大暑赋》,描写的正是“林钟季月,重阳积而上升”的大暑,林钟是古乐十二律之一,对应农历六月的音律,也就是大暑时候,《大暑赋》虽然无法与赋中的经典班固《两都赋》比肩,然而其中关于大暑酷热的描写却是入骨三分,让人暑热难当,仿佛处于蒸笼之中。

在所有描写大暑的文学作品中,此篇可谓是画面感十足,“欲避之而无方,心愤闷而窘惶”。在没有空调的彼时,面对酷暑,古人又将如何自处呢?

在《大暑赋》中,帝后前往山中避暑,在帷幕遮挡,流水环绕的宫殿之中避暑,而在后世,帝王们也的确如此,这才有了避暑山庄的出现,然而,在避暑山庄之外,是否还有另外一种避暑的夏宫存在呢?

我们的大暑旅行,正是在避暑山庄之外,发现真正的清凉夏宫,在这个被称为伏月及荷月的时节,向着“此处不知人间有尘暑”的所在前进的。

Day1 发现大暑,在贵州之心

Day 1 route graphic

安顺-黄果树瀑布-安顺-天龙屯堡-贵阳

约180公里 3小时

 

大暑有三候,除了暑气蒸腾的“土润溽暑”之外,还有萤火虫出没为代表的“腐草为萤”以及雨量大增的“大雨时行”。

在贵州的安顺,正是与萤火虫及大雨相会的最佳去处,大雨的时常出现就导致了水量的增加,每年此时,黄果树瀑布就开始了它最璀璨的表演,其气势磅礴,而又水雾迷蒙,在阳光照射下时有彩虹出现,变化无穷,令人赞叹。徐霞客曾经用“揭珠崩玉”来形容黄果树瀑布的壮丽之美,可谓是字字珠玑。

而“腐草为萤”则是与“大雨时行”息息相关的物候,“腐草为萤”是对于萤火虫出现的解释,在先民看来,萤火虫是由夏秋季的腐草变化而来,直到南宋,萤火虫产卵于腐草之上然后孵化成虫的事实才被发现。

萤火虫的生存环境与水密切相关,通常只在有山有水且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生存,黄果树瀑布附近的林地中,正是它们的乐园,通常的认知中,山水环境的污染是导致萤火虫消失的重 要原因。

然而实际上对于萤火虫生存环境最大的危害却是光,人工照明的存在干扰了萤火虫求偶的荧光,使其无法繁殖,值得一提的是,一直被视为浪漫象征的萤火虫,在北美却是一种致命的情人,因为这种萤火虫的荧光是模仿他种类萤火虫的雌性而引诱雄性作为食物的,好在这样的萤火虫并不生活在中国,在黄果树瀑布我们见到的中国的萤火虫成虫一生不食或仅仅食用花粉及露水为生。

黄果树瀑布,是安顺最为有名的景观,然而来到安顺,不能不了解的则是这里曾经是贵州中心,因为地处要道,自古以来,从中原进入云南必经安顺,所以安顺被称之为“滇之喉”,而又因为安顺是黔中重镇,也是曾经的贵州的经济贸易中心,所以这里也是“黔之腹”。

Locals dressed in blue

如今贵州的中心虽然已经转移到贵阳,但曾经拥有“夜郎文化”及现在“屯堡文化”的安顺,却始终是贵州文化最绚丽的所在之一。

从安顺市沿着沪昆高速直达黄果树瀑布,与“腐草为萤”与“大雨时行”相遇之后,在沪昆高速的另外一边,转S102省道,就是绚丽的天龙屯堡,很多人初到此地之时,往往惊诧于这里的民族色彩,特别是当地妇女的装束,丝绸系腰,而长袍开襟,然而这却是600年前最普通、最正统的“凤阳汉装”。

而这些服饰的主人,则是600余年前大明光复云南所留下的屯兵后代,在通常的说法中,屯堡人驻扎此地后少与当地少数民族交流,所以600余年前的文化得以被完整的继承,然而与横断山地区因为大山与峡谷断绝东西往来而造成的文化隔离与保护相比,安顺作为交通要道,实际上并不存在文化隔离与保护的条件,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大明衣冠之地呢?

Mountain landscape

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沿着黔滇通道向安顺的西秀及平坝一路翻山越岭前进,那么就会发现600余年前数不清的卫、所、屯、堡在这个咽喉要道次第布防,以极为密集的方式分布着,而正是这种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形成的主流文化密集,成就了文化的隔离与保护,因为任何外来的文化与文明,在这里都是非主流文明,是无法融合也无法被接受的。

这,或许正是我们发现之旅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通过节气文化的发现与追寻,而寻找到另外一种文化与文明的历程。

Day2 在荷月伏日寻找人间暑都

Day 2 route graphic

贵阳-石板镇-花溪-乐业

约320公里,5小时30分

 

在大明衣冠之外,天龙屯堡另一显著的特色正是以石板为材料的石板房,石板房并不是天龙屯堡的特色,实际上在多山地区,就此取材往往是常见的事情,如云南、陕西及河南都有石板房,石板房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传统的土木建筑材料的缺乏或石板材料的物美价廉而做出的优化选择,只不过在天龙屯堡,最初石板房的出现更多的是以防御工事的性质存在。

我们的这一推论,在我们前往贵阳之时,就得到了验证,在主流的宣传之中,石板房常被归于区域性的特色文化,但实际上汉民族有石板房,在石板镇的布依族也有石板房,石板房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始终是建筑材料的选择,并且许多地区的石板房实际上也只不过是外部石板内部土木而已。

Land Rover Discovery in mountain landscape

然而在大暑时节,这种石板为材料的房子,却可以为主人提供避暑的功效,说到避暑,一般来说较为公认的有五处避暑圣地。承德的避暑山庄是皇室的御选之地,而庐山、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则是中国近代诞生的“四大避暑圣地”,山深海阔,令人悠然向往,然而在避暑的圣地之外,却还有一处避暑之都,那就是贵阳。

在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维度越高,日照越长,维度越低,日照越短,贵阳在云贵高原之上,海拔1100米左右,高海拔,低纬度,造就了凉爽的气候可能,在大暑时节,贵阳平均温度在22到24度,而又因为此时多云阴雨较多,造成紫外线强度极低。

Mountain landscape

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中国避暑目的地最热平均温度统计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贵阳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与高山避暑圣地庐山相当,并且低于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唯一胜出贵阳的也只有春城昆明了,然而在气象学意义上,昆明春秋相连,实际上并没有夏天,所以贵阳是当之无愧的避暑之都。

当我们从贵阳沿着沪昆高速完成石板镇的拜访之后,只需驶上花石路,就能来到花溪湿地,大暑所在的农历六月,除了因为伏日的到来被称为伏月之外,还因荷花的盛开而被称为荷月, 花溪此时荷花盛开,正是赏荷的好时节。

Lotus Flower

然而说起花溪,实际上更为有名的是花溪牛肉粉,但在大暑时节,在热辣的牛肉粉之外,花溪还有一种食材,是非常值得一试的,那就是莲子,相传乾隆皇帝每到避暑山庄总要吃上一碗莲子粥,喝上一杯荷露茶,以取清凉解暑之意。在大暑时节,重温故俗,清凉在口,正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如帝王般的享受。

Day3 夏宫,不知人间有尘暑

Day 3 route graphic

乐业-大石围天坑

约22公里,40分钟

 

在古代,无数的君王都为自己建造过夏宫,其中最为著名者,正是承德的避暑山庄,然而当我们从花溪出发,沿着银百高速前行,转至S206省道后,就会发现另外一种巧夺天工的夏宫,那就是天坑。

Aerial view of Dashiwei Tiankeng

天坑,是由中国人定义并得到世界认可的喀斯特术语,至今世界上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中国,其中之翘楚正是乐业的大石围天坑。

按照天坑的分级原则,深度与宽度均超过500米的为超级天坑,全世界仅有3例,全部在中国;深度与宽度在300-500米之间的为大型天坑,全世界共有16例,9例在中国,而大石围天坑长600米,宽420米,最大垂直深度613米,最小深度510米,,是天坑中的巨人,其坑底原始森林面积为世界第一;深度位居世界第二;容积居世界第三。

Land Rover Discovery parked in forest

天坑是如何而来的,这即是天坑的本源问题,也是为何天坑内的温度要低于外界的原因解释问题。天坑是形成于碳酸盐岩的喀斯特地貌,分为侵蚀天坑和塌陷天坑。其中侵蚀天坑是由于外部水源从地表集中冲蚀形成的,它一般分布在地面极少可溶性岩层出露的非喀斯特区域,所以在坑口的外围基本找不到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Dashiwei Tiankeng

塌陷型天坑,是与地下河密切相关的,地下河溶蚀、侵蚀可溶性岩层后,首先形成的正是喀斯特地貌的另外一精彩存在──溶洞,溶洞内少有空气对流,不受地面日照及大气变化的影响,因此趋于恒温恒湿,由此夏天较外界更加凉爽,而冬天则更加温暖,这正是襁褓中的天坑。

Dashiwei Tiankeng

而当地下河继续作用,在特定的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下,溶洞就会发生崩塌,也就是形成了天坑,而天坑的最终命运则是退化,当天坑四周的崖壁继续崩塌,而地下河的搬运能力无法清除崩塌残骸之时,天坑就会被渐渐掩埋进而不复存在。

Dashiwei Tiankeng
摄影/李晋

在大石围天坑中,温度维持在15度左右,而天坑中植被非常丰茂,还保留下许多在别处难得一见的珍稀植物。坑底森林和植被的存在,使得大石围天坑更加具备了夏宫的特质,即在提供凉爽气候的同时,营造了避暑山庄层林叠翠,郁郁葱葱的景象。

自驾TIPS

贵州多山,山间行路,过弯极多,是体验发现神行的主动动力传输系统沉稳流畅的过弯感受的好机会。

大暑时节,大雨时行,发现神行的涉水感应系统将会是旅途中的得力助手,最大涉水深度可达600毫米,溪流、浅滩或涉水的泥泞之地都可以放心前进。

前往天坑探索,需要使用SRT单绳技术实现速降,头盔是安全探索的必备装备,切记切记。

发现中国24节气,不仅仅是发现节气本身的含义,更是以自然科学的有趣角度,以自驾旅行的亲身体验方式,寻找节气背后的秘密与故事,以一场旅行,发现24节气,也发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发现旅行。

Land Rover and 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badges